方法
2023,《对地区基尼系数与幸福感关系的“现象核实” ——基于对数据生成过程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R代码和说明
在研究过程中,对数据生成过程的认真推敲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数据都是通过人为手段经过一定程序在某一“社会”空间和“社会”时间中得来的。
我们必须对数据收集方式带来的可能后果进行思考。
如果不对数据生成过程进行推敲,再“高级”的统计模型也会得出大量缺失稳健性的结论。
2022,《从数据中浮现 “社会实体” ———定量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第10期。原文下载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创立了一种蕴含社会学独特技艺的数据分析路径。
他采纳了道德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材料和分析技术,但在旨趣和方法路径上与之分道扬镳。
“涂尔干在统计传统与哲学传统上都是一个异类”,特纳的这一慨叹是有道理的。
涂尔干使用统计工具进行论证的方式也不同于日后主流的 “假设—演绎主义”的路数。
在这些看似过时的东西中,有着真正的智慧。
2022,《关于测量的三个故事和一个教训》,《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2期。原文下载
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意图测量的与实质测量的内容未必是一致的。
测量出来的信息究竟是什么,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经验问题。
要去原原本本地去看数据,去琢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过程可能是怎么回事。
尤其是,要去认真考察这一变量与其他各种变量的相关结构,才能及时发现测量偏差。
2020,《领悟方法》(译著),约翰·李维·马丁著,重庆大学出版社。豆瓣条目 第二章试读
我是在2017年读到这本书的,觉得好玩极了,于是推荐重庆大学出版社购买了版权。
研究方法,本来就是有关如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与理解。
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把它理解成为一套僵化的工作流程,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搭界。
对于关系和情境的理解,本来就是社会学的看家本领。
但是“灯下黑”的毛病还是容易犯,轮到思考自己的研究实践时,社会学家却往往忘记这一点。
2015, 《教育获得、户籍差异与户籍的意蕴》,《社会发展研究》第4期。原文下载
这不是一篇成熟的文章,猜想多于证据。
文章想表达的有两点。
第一,在尝试进行任何解释前,最好先用最直观的方式看清楚事实。
第二,我们是否能用定量手段来讨论同一变量在不同过程中具有的不同“意蕴”?
其中的图1还挺有意思的。未来我会把它的R代码放在这个网站上。
2009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社会学研究》第6期。原文下载
这原本是我的博士论文中的一节。
我总觉得,主流的社会流动研究看起来研究流动,背后却是完全静态的假定。
我至今仍然认为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却一直不知道如何提出新的框架。
严格来说,本文也仅仅是一个想法的提出,但并没有完成。
因为继续向下深挖要花大力气,所以自己偷懒了。
2007,《统计的分组比较》(译著),廖福挺著,重庆大学出版社。豆瓣条目
廖老师的这本书写得极简洁干净。
观念
2020“中产阶级概念的双重意蕴与关系取向”,《北京社会科学》第7期
2017 《权益受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制分析》,《北京社会科学》第9期
2014 “参与行为与政府信任的关系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13 “地位层级认同为何下移: 兼论地位层级认同基础的转变”,《社会》第4期
2012 “当代阶层意识的流变”,《文化纵横》第6期
组织
2022,《单位组织中身份权利的划界过程——对A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案例研究》(与颜文华合写),《社会学评论》第2期。原文下载
这篇论文是我和文华对于一个事业单位中公车改革过程的观察。
公车改革引起的波澜并不在“车辆” 上,而是如何给不同身份的成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在什么情况下,组织会利用身份权利来解决问题?
身份的界定权掌握在哪一级单位组织手中?
哪些身份界定方式被模糊软化,哪些身份界定方式被强调加强?
至少在短期之内,中国事业单位的身份权利特征不可能消除,甚至会变得更加重要。
2014,《强国与新民:中国情境中的国家—社会议题》(与吴莹合写),《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原文下载
在应用“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时,我们常常感到找不到所谓的“社会”在哪里。
这是因为,把国家与社会视为业已形成的两个实体是有问题的。
我们不如去考察“国家力量增强”和“社会活力激发”这两个进程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内在张力。
在这种动态过程中,如下三方面最为重要:重塑观念认同、构建组织体系、调整运作策略。
2013 “治理主体的改变与治理方式的改进”,《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2008 “城市老旧社区重建的新途径”,《城市问题》第2期
分层
2015 “教育获得、户籍差异与户籍的意蕴”,《社会发展研究》第4期
2012 “代际收入关系中的社会公平:测量与解释”,《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2009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社会学研究》第6期
2009 “改革开放30年北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2008 “中国城市教育获得的不平等程度考察”,《学术研究》第4期
2007 “中国城市青年就业类型的变化趋势”,《青年研究》第11期
其他
2010 《互动行为与选民动机:一项关于选举的定量研究》(与雷弢合写),《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原文下载
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于雷弢老师2006年对北京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调查。
西方定量社会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之一就是选举调查。
雷老师一直积累中国的基层选举调查数据,然后进行分析。
现在,这种数据收集和分析都不可能进行了。
2006 《旅游诚信的‘囚徒困境》,《中国社会导刊》第9期。 原文下载
这是我上郑也夫老师的《城市社会学》时的课程论文。
郑老师说,能把一件小事情说清楚就是好文章。
实际做过之后才知道,这个要求有多高。